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殷志偉‧適當貫徹性教育

殷志偉‧適當貫徹性教育

“月經處理”是每一個女性都無法迴避面對的事。但在人為的操作因素與社會環境的傳統規範下,許多人對於月經處理的產品也不甚瞭解,除了廣為人知的衛生棉,到底有多少消費者知道何為棉條?

根據研究顯示,衛生棉在台灣的使用率達到了95%,而棉條的使用率卻僅為2.1%。但在西方的一項調查中,年輕大學女生單獨使用衛生棉者佔19%,單獨使用棉條者佔29%,而交替使用者則佔52%,研究者總結美國年輕女孩使用棉條或混合使用的達到81%。為何東西方社會對於同一個棉條的認知與使用,有如此大的差異?

台灣學者對此現象做了深入研究,發現棉條在台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源自東西方社會對於女性身體自主權有著顯著的認同差異,這關係到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其所處的社會看待。在東方社會,社會如何看待女性身體的觀念壓迫,壓過女性自己怎麼看待本身的自主權認同。月經被東方社會賦予刻板的文化意義,如骯髒、不可啟齒,即使處理也不可輕易顯露在他人(尤其是男性)面前。若不遵守這些傳統、負面的規範,就是離經叛道。因此,婦女在其生長環境中,從小就被灌輸教導怎麼盡力去隱藏關於月經的一切,包括其處理方式。

我們也面對同樣情況。記得小六時,學校為了教導高年級女生關於月經的基本認知與處理方式,就把女同學們集中在學校禮堂,並關起門扇向女同學灌輸這些基本卻必要的知識。在那種情況中,禮堂成為了男同學的禁地,即使好奇也不可輕易靠近。當這場“閉門課程”結束後,女同學在男生奇異的眼光看待與詢問下,似乎仍覺得必須對一切保密,不輕易透露一點訊息。對於此情景記憶深刻,仍是好奇為何男同學就不可知道到底月經是怎麼一回事?雖然男生沒有月經,但他的媽媽,乃至後來他未來的老婆、女兒也會有月經,若男生從小就被灌輸月經是女人的事,因此無需特地去瞭解,而男人本身也沒有興趣知道,那怎麼填補男人從小就對月經理解完全空白的這一塊?

在如此特殊的封閉式教育環境中,女生在人生第一場真正科學式理解月經和處理方式時,即被教導這些基本知識都必須關起門來討論,而男生在學校受教育那麼多年,也從來沒有一堂課是教導自己如何去理解女性獨特的身體構造下所產生的月經,導致女生從小就被灌輸教導成月經是不可公開討論的私密話題,男生也“沒有必要”主動去認識瞭解何為月經,造成父權社會中男性決策者對女性的不瞭解,而執行了不符女性需求的決定。


---------------------------------------------------------


偉文:

我覺得性教育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在于了解兩性,我們其中最失敗的地方還是將“性”處理得太神秘,往往也因此對於兩性閒的事情常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當然,這個教育必須是有步驟,一層層更深入地了解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