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独立新闻在线】怎样面对性教育?——以国民服务性教育经验为例

作者/王妤娴



  双沛感恩教育团队创办人庄双华因在小学性教育讲座中把从事婚前性行为者形容为“狗男女、奸夫淫妇”,而在网络上备受抨击。他惊觉事态严重后将短片连夜撤下,并公开道歉。尔后,评论界、辅导界、教育界纷纷“性致勃勃”地讨论性教育课程内容。
性教育课程必须能够回答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要谈性教育;二、性教育目的何在。目的将决定此课程内容的导向,也展现编者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性教育的实践中,性教育导师本身对于性的看法与价值观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对性的看法与价值观将会在授课的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

在评论庄双华所教授的性教育课程前,我以本身协助参与撰写国民服务计划性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关心本地性教育的朋友做个分享。

邀请民间拟课程纲要

2009年,当时的妇女、家庭和发展部长黄燕燕表示要在国民服务营为营员提供性教育课程,由部门底下的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Lembaga Penduduk dan Pembangunan Keluarga Negara, LPPKN)作为召集单位,找了不同领域的机构,其中有国家国民与家庭发展部代表、卫生部代表、家庭计划协会联盟与非政府组织代表一同撰写此课程的内容纲要。
撰写课程纲要的时候,虽然大部分撰写员都常从事青少年工作,但是我们的背景差异很大,拟定纲要的时候,讨论很激烈;不过我们都有同样的目标,就是让营员对于自己的性特质(sexuality)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他们可以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生理、性心理、性别特质和情欲等。性教育课程也能让参与者找到自我认同和接纳自我,达到自我负责(性责任)的目标。
课程纲要定下后,撰写员还做过一次课程试行(Module Trial Run),对象是17至19岁的学生。试行后还有讲师训练(Training of Trainers)。但是,因为宗教团体及政府官员的压力,这个课程耽搁了两年。如今课程内容保持原状,却改了名称,以促进和谐生活(Modul Kesejahteraan Hidup)的面貌在今年4月重新出发,目前已进入训练国民服务讲师的阶段。

这个课程,虽然不是最理想的课程,内容仍有许多有待商榷之处,但却是那时候多数的撰写员都可以接受的内容。毕竟性这个议题在我国仍然充满了很多误解和迷思,如何通过当局的“剪刀”,还是最后整个内容全盘否决,成为了当时讨论的重点。

课程不预设强烈的价值判断

这个课程内容有四个主要单元,第一个单元谈性别概念,内容主要谈及性别特质、性别角色及整个社会化的过程如何塑造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偏见),这个刻板印象造成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与性别暴力;也探讨如何达致两性之间的尊重,并接纳自己独有的性别气质。
第二个单元谈家庭观,讨论的是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责任与角色,如何面对家庭问题及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第三个单元谈性卫生,这个单元内容最多。首先讨论性特质、性欲、性行为与性责任,强调性行为只是个体的其中一个面向,其他还有情绪及想法等;也谈及男人或女人(性别身份及性取向)如何与自己选择的对象表达好感与亲密,生育及性健康。这个单元亦讨论性取向,在讨论同性恋/双性恋的时候,虽然强调如果个人选择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可能会面对不被社会认同的困扰与压力,但是却认为不应该歧视性少数群体(sexual minority),而应给予同等的对待及协助。

这个单位亦让孩子们用小组的方式讨论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发生性行为,并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自己所需要承担的性责任。最后,课程还要培育孩子在关系中如何面对性邀约的能力。第四个单元谈性别暴力,尤其是关系中的暴力。
因此,国民服务计划的性教育课程,没有对性行为做强烈的价值判断,反而是以开导、学理的方法,引导营员认识什么是性行为、为什么进行性行为、性行为的后果、双方的责任等等。换句话说,课程并不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只希望通过循循教导和分析利害关系,让青少年自己去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为个案 / 受教者做选择,每个个体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难道不是教育工作者、辅导员最基本的理念吗?

忽略性别、性认同的禁欲式性教育

依据庄双华的“儿童及少年身心成长感恩教育:一堂青少年必修的身心辅导课 ”(Pendidikan Ke Arah Kedewasaan)的讲座纲要,可以看出他们教导的似乎是禁欲式性教育。禁欲式性教育希望学生保持童贞,在婚前不发生性行为,至少是将发生性行为的时间明显延迟,他们主要宣传性行为的危害,甚至组织青少年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

庄双华的课程纲要,有点像马来西亚家庭关怀组织(Malaysia Focus on the Family) 的性教育课程“今生无悔”(No Apology)。参与此课程的朋友必须签署一项“守贞契约”,坚持不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个课程成为政府编写中小学性教育的其中一个参考资料。

  参考庄双华在其部落格撰写的文章《性教育的醒觉与警觉》 ,可以感觉到他对于婚外性,尤其是青少年的性行为或非主流的同性恋有很强烈的批判。对于“性泛滥”的青少年,他认为他们偏离了圣洁的道路,而跌入了魔鬼的圈套。对于同性恋与双性恋者,他则认为他们是淫乱的一群。

他忽略了女性在不平等两性关系中,面对性这个议题往往有莫大的压抑与压力,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行使自己的性权利,尤其是说不的权利。我在学校给讲座的时候,常被学生问到的问题就是“我的男朋友告诉我,如果我们不发生性行为,那就不是爱,他要和我分手”、“我不想与他发生性行为,可是我怕他生气”,有些甚至是“他常照顾我,我觉得亏欠了他,只好答应与他发生性行为”。即使看似两情相悦的性行为,实际上在被视为被动、柔弱的女性方面,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要或不要性的权利。

主流的教育往往将性别气质与性取向紧扣在一起。面对“同性恋”与“双性恋”价值争议时,主流教育会倾向“改造”性取向认同(sexual identity)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重回正轨,以免他们最终走入同性恋或双性恋的道路。

对于有别与一般性别气质的学生(如男生拥有阴性特质,女生拥有阳性特质),讲师们亦可能强调传统男女气质有别,并加以纠正,强化了既有的性别刻板影响,不允许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情绪感受的差异,让仍然在寻找“我是谁”,“我要如何展现我的生命”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面对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感的困境。

庄双华在性教育讲课时,早已经为学生们做了他认定唯一正确的选择,即婚前必须禁欲,恋爱的对象必须是异性。他忘记了作为教育者及辅导工作者,需要做的不是为学生与案主做选择,而是去了解、聆听他们的需要,分析他们面前的选项,让他们知道他们选择之后所需要承担的后果。选择权是他们的,应由他们自己定夺,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讲师固然可以有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但是作为教育者与辅导工作者,必须拥有自觉与反思的能力,以确保在教授与辅导的过程中,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学生与案主的身上,毕竟这不是教育与辅导要达到的目的。

保守讲师亦尊重学生性取向

制定国民服务的性教育课程时,几位想法比较保守的讲师,讨论同性恋/双性恋的时候,明显的,她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在一次针对35名18到20岁的学生进行课程试行的时候,她们平等对待拥有阴性特质的男同学,不刻意纠正及指责他们。她们尊重“性”的多元性,允许学生们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命。讨论同性恋/双性恋课题,面对学生们的性观念与价值观,持有不批判与尊重的态度。正是因为讲师们的态度,让出席的学生们勇于的表达了他们的疑惑,厘清他们的困惑。

相比之下,庄双华坚持自己的性教育方式没有错,认为民众批评他的“七字真言”是反应过敏。庄双华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在出席的学生身上,国民服务课程的设计者却选择去了解、尊重和不批判,哪一类的讲师才能真的达到教育的效果?

性教育是我们必须终其一生去学习的,它让我们获得关于自我、人际关系与亲密等的知识,进而形成我们的人生信念、态度与价值观。性教育应探索性特质的生物、社会文化、心理和心灵等各个层面。按照美国性资讯暨教育中心的定义,性教育应涵盖性发展、生育健康、人际关系、情感、亲密、身体意向及性别角色的纲要。性教育不是“性生殖教育”而是“亲密关系的教育”。性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对于性的感受与价值观,达到自我认同与价值感,最后学习如何为自我负责。

王妤娴是妇女援助中心社工主任,马来西亚生命线辅导义工、督导。

【立報】公主漫步雲端:用棉條打敗老師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6063

作者:卡蜜兒


  那天,演講在即,校長笑嘻嘻來打招呼,說些輕鬆的話,緩和老師們上完一天的課又來進修的鬱悶情緒。然後我開始介紹《青春水漾》這個電影,甚至還像加示「警語」一般,提到影片會有不少身體探索的畫面。校長一派閒適與老師們坐了下來。影片放映過程,觀眾們不時莞爾、哄堂大笑,電影結束,燈亮時,卻看到最前排的校長,雙手交錯橫在胸前,臉色前所未有的僵硬與嚴肅!
  成人們對於青少年的情慾採取一種禁絕的態度,理由非常簡單:談戀愛很容易就會做愛,就會分心,就會影響學業,影響學業就會影響事業。既然青少年時期不適合有性,自然也不需要跟她/他們談性。但是這不表示青少年的心裡沒有性,很多男性從少年時期起,心裡不時會有的疑問與焦慮是:「我的那話兒會不會太短影響了我的性能力?」許多男性,從小到大在這個問題上所花費的時間,總結起來,可能已經可以讀完高中。卻沒人擔心,花這麼多時間焦慮這種單向的二元對立問題,會不會影響學業?
  讀很多書,考很好的分數,或許可以讓我們進很好的學校。但是,卻不見得意味更好的成就或事業與收入。現在很多失業的高學歷人士,讀到碩博士卻長期失業或收入很低。如果我們還在用這樣的理由,說服學生「用功向學」,顯然是枉顧了社會動態的變化,甚至是用錯誤的設定,引導學生走向不明的未來。

探索自己的身體、情慾難道不是年輕人重要的任務嗎?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不了解,怎麼可能深切地認識自己,又怎麼知道自己真的要什麼?連自己都認識不清的人,怎麼可能知道自己適合怎樣的對象,談到好的戀愛?可是這些在台灣制式化的教育現場與教育過程中,卻極少被提到。
  在台灣,青少年的性教育只被放在健康與體育的範籌,所以全部推給護理老師就算數,偶爾再轉介給輔導老師就當作有關切,其他教國文、英文、數學、美容、汽修、化學的老師都不關他/她們的事。既然不需要談,當然也鮮少人去思考,怎麼跟這些年輕人談。「純粹」地教學,比較簡單。
  先不談,這樣是否也是一種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失職,畢竟大多數的老師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努力想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與進度。但正這種對性教育、性議題避而不談的方式,有時卻陷老師自己於弱勢。我聽到的是,有時候,學生能覺察出,老師對於這個話題的避諱與尷尬,藉著公開使用這些相關的名詞或語言、話題,挑戰老師的權威。除了處罰跟「丟給輔導室」,沒有其他辦法,但輔導室覺得「這是立即可以處理的小問題,一直要輔導室處理,讓我們很忙」。
  那天,一個高中男生以一種他認為挑釁,戲謔,可以使我尷尬的姿態,對著我說「棉條」這個字眼。很高興他知道有棉條這項事物,卻很難過,他竟然覺得這個詞就可以幫他打敗老師……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

【立報】公主漫步雲端:不銹鋼性別刻板化標準家庭模具

  在我的小孩上學之後,從學校的聯絡簿、通知單,及至老師,甚至其他家長的有形無形語言,都讓我覺得做為「母親」的壓力太大。例如:冬天將至,聯絡簿上貼著「親愛的媽咪,天氣變冷了,請記得為家中的寶貝多添一件保暖的衣服」,去接孩子放學時,只見老師緊張地我說:「她今天沒穿外套就來上學了,妳要幫她穿外套。」但是早上明明是阿公阿嬤甚至爸爸送孩子去的,為什麼沒直接對她/他們說?連別的家長見到我也氣急敗壞:「她早上穿得太少了……」
  顯然,人們還是認為,孩子的一切,責任在媽媽。雖然台灣社會普遍認為現在女性地位提升,「女人爬將(上)天」。可是,在母職的這一個領域,恐怕還沒能掙脫,從學校發給孩子家長的各種通知即可見一斑。
  除了將孩子的照顧責任理所當然地放置在母親身上,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校方以一種「標準家庭」的模具型塑每一個孩子的家庭。而且這個模具還是手捏不破,火燒不壞的不銹鋼材質,讓不符合標準家庭型式的孩子、家長內心忐忑。
  我的親戚家有從小由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我不知道她每一次怎麼消化「母親節邀請媽媽來學校」,或是凡事皆以「親愛的爸爸媽媽」這類稱謂開頭的通知單。聽說後來她母親節畫畫就畫「我的阿嬤」。本來阿公阿嬤還擔心孩子父母離婚,面對別人的詢問會很難受,後來卻又很「釋懷」地說:「現在班上父母離婚、單親的一堆……很普遍。」既然如此普遍,為什麼學校這種凡事稱「爸爸、媽媽」的稱謂不改一改?當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孩子的照顧,不只是父母的責任,也是整個家庭的責任時,照理說,會反映在這類「微小」的稱謂上頭。學校、老師或許認為「就只是個稱呼」,但是這類稱呼,對於沒有符合那不銹鋼標準家庭型態的孩子來說,是一根梗在心裡又說不出來的刺。
  從這些通知單的上,也可以清楚看出來,照顧責任的性別刻板化傾向。這陣子彰化縣的學校都在邀請學生及家長參與親子共讀創世界紀錄的活動。學校發回來的通知單上就請媽媽與孩子一起報名,「如果媽媽沒空,也可以請爸爸、阿嬤、阿姨或姑姑陪小朋友一起參加」……。但是這些被列舉出來的親屬除了爸爸全部都是女性,還是將照顧、陪伴的責任理所當然地放到女性身上,為什麼阿公、叔叔、舅舅沒有在受邀的行列呢?
  學校顯然也沒有注意到多元家庭的需求,性別多元、族群多元、生活多元。女同志家庭的孩子,誰代表出席父親節活動?不認識中文字外籍媽媽如何陪伴孩子參加親子共讀?現代家庭因為工作、生活的關係,沒有離婚卻沒有住在一起的夫妻、親子多不勝數。光是孩子自己學校的老師,就有夫妻一北一中工作長期分居的情況。甚至我還有朋友,倆夫妻兩個孩子,一家四口,分居三地,沒有離婚,也不是單親。但這些家庭,卻都無法回應學校、老師不經意在聯絡簿、通知單上的單一家庭模式樣貌。
  而如果我沒記錯,我們孩子的課本上,還在教導「核心家庭、三代同堂家庭」這種石器時代的家庭分類方式。當孩子發現,我們家沒有辦法被放進任何一個家庭分類時,她/他們對自己、家庭的認同,要如何被置放,如何被建立?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

【独立新闻在线】性教育讲座有多少教育意义?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8033.html


作者/黄祯玉 Apr 25, 2011 01:02:26 pm


  近日读到霹雳班台某华小性教育讲座主讲人用词不当的新闻,也在youtube上看到了有关的片段,这起发生在教育圈内的事件,着实是令人心惊胆跳的。心惊,是因为有关的单位和人士在事件曝光后表示“讲过几百场,都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听到有人投诉”;胆跳,则是因为想到那些通过重复又重复的方式、硬“种”进数百个孩子心里的侮辱性词汇,日后将不知道会“长”出什么对孩子具有不良影响的“果”。

某些宗教对婚前性行为这件事情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应该受到尊重的,然而,如果打着“教育”的名堂,采用谩骂和侮辱的方式来污名化不符合主讲人本身宗教教义的人,那么,这样的讲座,绝不应被称为性“教育”讲座,更不适合作为孩童的教育活动。


教育应学习尊重

性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认知的目标(通常是一些资讯的教授,如认识男女生青春期的发展特征、了解身体的差异、明白婚前性行为的定义等等),还包括情意的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性和价值观,如对自己身体的疼惜、对异性的尊重、对生命的爱护、对父母的感恩等等)。对一位专业的性教育工作者而言,情意目标往往比认知目标更重要,而且也是他/她更在意的(当然,实行起来也更具难度)。

在网络和书籍如此普遍的当今社会,有关性教育的资讯的取得是十分容易的,即使不通过老师或性教育工作者,孩子们也能够获得有关的资讯。可是,网络和书籍没办法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尊重、接纳的教育情境,让孩子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焦虑、对异性的好奇)、体验人与人之间(包括男生和女生)互相尊重的美好、珍惜生命得来之不易。

一位老师或性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做到的是,在活动现场通过自己体现对人的尊重来让孩子学习尊重。这一些,也是我们评鉴一场性教育课程或活动是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依据。如果孩子们在一场名为性教育讲座的活动中,学到的却是不尊重,内心的感觉是不舒服(不跟着大伙儿一起大声且重复地喊“狗XX”、“奸X淫X”似乎就不太对劲),那么这样所谓的“教育”讲座不仅不具有教育性,甚至还可说是严重违反教育。


教育不应使用语言暴力

另一方面,当主讲人定义只有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性行为才算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性行为、不在此定义中的都属于“狗XX”、“奸X淫X”时,他或许没有考虑到,现场数百名的学生当中,可能也有父母未婚先孕或者非婚生的孩子。当主讲人硬是要全体学生一而再地大声重复那些侮辱性的字眼时,这些孩子情何以堪?他们接下来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他们又将会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
  有关的主讲人事后对媒体表示,他在讲座上教孩子重复辱骂,是为了加强孩子的印象,让他们永远记得“长大之后不要给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就教育方法这一点来说,事实上,加强学生印象、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而且,做为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来达致教育目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语言暴力”绝不是一位肩负教育责任的人所应该采用的方法。

当看到有关人士用这种不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现场的师长们也应该要有勇气和责任挺身阻止。就教育目的来说,我们究竟希望学生不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因为害怕“被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还是希望他们学会思考和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婚前性行为的后果与责任进而能够做出成熟的决定?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是不是只要不怕、也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就可以去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这一场性“教育”讲座的目的让学生害怕以后被人骂的话,或许它可说是达成了讲座的目的,但是,它却离教育的目的甚远。


不应散播恐惧与仇恨

一起引发一阵评论、主讲人澄清与致歉、有关学校负责人表示“以后会谨慎”之后很快就平息下来的事件,当然也会和其他新闻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被淡忘。然而,不会随时间流逝的却是它已经给孩子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老师、学校、教育工作者,我想,只要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造恐惧、散播仇恨,去污蔑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教育性应该永远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

黄祯玉是独中教师

【当今大马】性教育不能乱来

性教育的反面教材

性教育工作者,庄双华硕士在小学性教育讲座中所使用的“七字诀:狗男女,奸妇淫妇”引发了家长们的不满,也导致网民在网络也对此事件大骂与批评一番。

偶然的机缘下收听到网络电台《榴莲台》的“天马行空”节目。令人惊奇的是节目中,受访民众都认同庄双华硕士的“七字诀”说法。庄双华后来已表明为此事件道歉,还表示自己是为了巩固小学生拒绝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为出发点,没想到所使用的一些“反面教材”的字眼引起不满。
 
小学阶段的性教育

小学生们在成长的阶段开始接触到的性知识,是应该属于基本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生理),个人安全,防范性侵犯和身心成长的教育。这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对此“含蓄”的知识都是半知半觉,像雾又像花的情况下只好接受“填鸭式”里的绝招  “照单全收”,把它牢记起来,以备要时可以用得着。

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当学生们到中学阶段是可以开始接受与学习正确的性价值观,了解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分析婚前性行为的后遗症,见证堕胎与性病的后果似的反面教材等等。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

庄双华的“七字诀”反面教材教导于小学生是否适合?学校所教导的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存有其它反面教材的内容?庄双华认为现场听课的老师、校长和家长都认同这种骂法,认为这种激将方式会使孩子们永远记得不能有婚前性行为,所以导致用“七字诀”来破口大骂进行非夫妻性爱关系的人为“狗男女、奸夫淫妇”。

如果“指责”与“骂人”行得通的话,看来小学里的道德教育课本就应该重新订修,多用反面教材的方式教导学生。教育小学生与中学生都应该从不同的程度与阶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或孩子们的身心都健康的发展。
 
教育部需认真对待


大马的教育政策常常都是“美中不足”或是“衰收尾”,在还没有把性教育的纲要正式纳入课程就惹来了风波。教部没有完善的机制来监督和安排讲座会,导致没有经过检查和批准的内容就在讲座会里浮现。

“七字诀”上演后,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表示有关导师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及价值观,但不能强加於学生们,教导他们以粗俗字眼或不良思想去看待事务。他还强调有关导师可教导学生如何防备,或教育他们如何不被性侵犯,但不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博授学生如何利用粗俗字眼去批骂他人。

希望魏副部长除了说出了这几番话,还会检讨教部对学生们的性教育课题认真的对待与处理。
 
教正确知识与观念

本人认为,除了在校园里教导性教育,家长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点关心孩子们,多灌输正面的知识,避免以反面教材的方式教导孩子,以免可能教坏下一代。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62210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性別平等教育

泰國防治愛滋宣傳短片

“一个大马”性教育

轉: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04/16/116.html


二零一一年四月十六日 晚上七时二十一分


文:双紫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短片,显示大马某华小在进行“性教育”的实况录像,地点是该校礼堂,几百个少不更事到小学生席地而坐,镜头外有一响亮男声在说教:“性行为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事。”接着该男叫全体学生念这句话,念了3次,还要学生们再“大声一点”念一次,才算OK!

接下去,他说:性行为在丈夫和妻子之间,也就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之间,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不是在丈夫和妻子之间,而是在14岁男生和11岁女生之间、在未成年男女之间、在男人和男人之间、在女人和女人之间、在丈夫和别的女人、或妻子和别的男人之间,就是不合情、合理、合法。这些人,我们骂他们什么?学生答:“狗男女!”,讲师:“骂得好!再骂3次!”。学生就再骂3次“狗男女”。“还有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答:“奸夫淫妇”!对!来,大家一起,7个字再骂一次:你看这一对“狗男女、奸夫淫妇”!“大声一点!”学生大声念完还不罢休,最后叫学生来一串“爱的鼓励”掌声。(这“7字真言”应该是早前教学生背的,否则不可能全体齐声念。)

这算什么“性教育”!说是在教学生“讲粗话”、“爆粗口”还差不多。进行性教育进行到如此层次,我们除了沦为国际笑话之外,国家的教育水平和老师的素质,也让人质疑。

沦为国际笑话

其实大马根本不需进行什么“性教育”。现在的成人和大学生,应该记得十多年前我国“第一号”对“第二号”人物发动的“性斗争”,第一把第二告上法庭,当时报纸头条天天都是“鸡奸”、“精液”等性字眼,连案发现场的床褥也扛上庭。无知小儿看到报纸大标题和大彩照,问老子:“什么是鸡奸?”搞得老子有口难言。事情闹闹嚷嚷几个月,“第二号”罪成,坐牢10年。报章恢复“平淡”。

这是“全民性教育”第一课。在保守的回教国,大马创造了公开讨论鸡奸的性开放先河,领先回教世界,确实“boleh”。

近年,同一个人物(现在执政党内已经没有名号),又遭一年轻人告上法庭,罪名依然是“鸡奸”(60老头鸡奸健壮青年,老头莫非超人乎)。同一戏码又再上演,成年“观众”索然无味,不过幼龄孩童可就上了一堂免费的性教育课程。审讯还未结束,最近这个鸡奸罪成坐牢数年后被平反再传鸡奸的传奇人物,居然还去嫖妓(男女通杀乎)!新闻照样上报纸头条,连房内风光也荣登头版,有关“拿督”还不断公开放映这制作粗糙的性爱短片,也放上网。相对于“拥有翻版带犯法”、“青年男女在公园牵手犯法”、“女性回教徒穿短袖衣属于暴露,要罚款”,我国现在已经“进步”到公开放映偷拍(也可能非偷拍,而是刻意制作。听说地点在泰国,女人是泰妹,否则给她100万,叫她出来指证对手,“那人”就百口莫辩了。)的色情片也理所当然的境界,实在匪夷所思!

另一性教育“题材”,就是我们的“菜种”啦。菜种与“妻子之外的女人”发生性关系,CD公开派发,照片上报头条,相关者也承认“那就是我!”根据前述讲师的标准,他们这一对就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一对。请问教育部长和老师们,今后若不巧碰到菜种,学生们怎么称呼?

不伤害大众利益

各位读者请想想,在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十多年来隆重、详尽的报道下,全民早已满脑子性性性、具备“思想性、建设性”(时想性、见色性)、并学会“前功后进”术、“借性告人”法、“阴招偷拍”术 ……“性”事、“腥”事样样精通,何须什么“性”教育?!

凡是经过社会大学洗礼者都知道,我们的政坛、商场上所谓的“成功人士”、或“头面人物”,绝大部分都有“女朋友”(敦林有句名言“那个男人没有女朋友!”,在他那个领域里面,基本上是对的)!别天真到相信我们的“社会栋梁”、“工商巨擘”、“名流楷模”只和丈夫或妻子有性行为!

其实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在房间里面干什么事,与大众何干?他们只是图个痛快,又不伤害大众利益,也没大事宣扬,不算伤天害理或妨害公共治安,也不会“教坏”小孩子,只要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不管,他人何必多管闲事?反而是那些偷拍者,明显意在害人——如果只害个别人也罢了,把他人性事无限度放大,强迫全民接受变态的“性教育”,才罪无可恕!

我们在无可奈何接受这些肮脏、变态的性教育之余,其实间接也接受了“偷拍无罪、害人有理”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上述几件事已经很明显的告诉全民:无论你鸡奸或嫖妓或和妻子以外的女人做爱,没被揭穿就没事,一旦东窗事发,就得辞官、下台或坐牢。至于如何“事发”,用何手段阴招,没人理会。哪怕你用的是千古毒计、奸险阴谋,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天啊!这是什么“教育”,又是什么社会!

两页性教育课程成效不大 家庭灌输更重要

轉: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04/17/15.html

(槟城16日讯)大马教育部今年把性教育课程,列入一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科书中。实行至今已有4个月,仅有两页纸的教材,让校方们形容为草率推行、师资不完善!

性教育课实行以来,只上1堂课,学生所得知识非常有限,因此校方须寻找更多管道提供学生性教育知识,甚至邀请私人界辅导讲师到校办讲座,以至日前爆出辅导讲师以“狗男女”及“奸夫淫妇”字眼,来形容未婚男女或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性行为视频,误导学生。

据一所华小校长表示,自《体健》内的新课程性教育开跑后,无带来负面效果,学生都很配合,惟他们懂的性知识比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多,这跟社会上及家庭的教育有关,也是无法避免科技网络发达所带来的作用。

他说,教育部推行性教育课程是件好事,可让小一生从小就有好的导向,保持健康的性知识。他认为,这项新课程在推行方面较为草率、师资培训不完善,“每间学校只派一个代表受训,回校所传达的信息已是二手资讯,资料并不完善,我们还得另外再寻找有关教导课程。”

这些额外的资讯包括邀请私人界辅导讲师到校举办性教育讲座等。他补充,介于日前爆出辅导讲师以不当字眼误导学生事件后,教育局将更严厉处理有关事件,学校在寻找讲师上或遇难题。

叶丽萍:教学课程不足 性教育应讲成效

槟城妇女醒觉中心负责人叶丽萍认为,仅有两页的性教育课程不会带来多大成效,且只加入在一年级的教学课程是不足的,应以一系列方式,各个年级由浅至深地教导性教育。

师资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说身体A部位不可以触摸,老师须进一步讲解为什么这部位不可以被触摸,身体对我们的重要性等,才能有效让学生明白,不能一味地死记。”

配合教育部今年新施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教育政策,小学1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科书内添加了性教育课程,但此课程被编排在书中第22课,仅有两页的内容以图讲解男女身体结构不同、身体“红绿灯”教导可触摸及不可触摸的身体部位、及对感觉不安全的触摸说“不”。

叶丽萍补充说,课程教过后不能就此算数,必须再从新强调。她举例,如果事隔1周,老师再重新发问有关问题,而学生不能回答,就证明所教课程无效。她提出,若教育部有意推行性教育课程,应再作出改良,已达更好效果。

一年级学习言之过早 父母更应接受指导

马来西亚华小家长会总会主席锦黄华认为,对一年级学生实行性教育课程是言之过早,这个阶段,父母亲的正确灌输更为重要。

他说,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在课程纲要里添加性教育课程起不了多大作用,更何况《体健》里就只有那么两页。“至少在5、6年级和中学时期提供性教育才适合。”

他表示,在这年幼时期,与孩子最多接触的父母是提供孩子性教育的最佳人选,家庭所灌输的性教育远比学校仅有两页的课程来得更有效率。他认为,社会应有为父母而设的性教育教导课程,让不懂得“开口”的父母学习正确的教导方法。

性教育书籍非常有限 由父母带领正确灌输

据本报记者走访几家书局发现,有关性教育的小学课外书籍也非常有限,在寻获的两本书籍中,一本以文字形式讲解;另一本则以漫画故事来带出,且内容很完整。但,如此详细的性教育内容,又适不适合小学生?

《中、小学生性教育漫画》以简洁文字及漫画人物,讲解在青春期前后可能面临的情绪波动及生理变化,内容包括对异性产生好感、遗精、月经、男女身体变化、勃起、手淫与性病、婴儿的诞生、色情光碟的危害、表白、及性骚扰与预防性侵犯,内容算相当完整。

但,对于如此详细的性教育内容,到底适不适合小学生?漫画图片所画出的性知识是否过于“火辣”?槟城妇女醒觉中心负责人叶丽萍在翻阅此漫画后表示,书中内容直接讲述清楚的性教育知识,总比间接带过的好。

当记者询及画中图片是否过于“火辣”,她说,以科学式的画法呈现是没问题的,而且漫画中的小孩是透过父母及老师讯问性教育,这可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正确管道解答疑惑的性知识。不过,她认为,父母应带着孩子去学习书中内容,灌输正确知识,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以书籍来讲解性教育远比透过黄色光碟来得好。

阴柔男中学生送往改造营 民间组织指灌输错误思想

轉: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8016.html

【本刊记者撰述】雪兰莪社区自强协会(EMPOWER)执行董事玛丽亚陈阿都拉(Maria Chin Abdullah)质疑登嘉楼教育局将具有阴柔特质男学生送往改造营的决定,并指这灌输了错误的性别认同给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不正常的,这将对孩子带来心理影响。

雪兰莪社区自强协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陈阿都拉(左图)今天发布文告,对登嘉楼教育总监拉查里(Razali Daud)无法理解妇女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关注感到失望。

民间组织关注此事是因为:

(一)这完全漠视了儿童的权益,因为马来西亚认可了《儿童权利公约》(CRC)并通过了《儿童法令》反映该公约的原则。教育界是否咨询过儿童并向他们汇报或给予选择他们是否参与该计划?

(二)迄今,勿述州教育局总监并未解释为何以及如何定义这些男孩是柔弱的。

(三)为何需要改正阴柔的个性?

《新海峡时报》4月18日报道,该总监拉查里表示:“这项在勿述为期四天的生活营是第一场在这里举行,从昨天开始。这是为了处理一些困扰中学男生的问题。他们被其学校列为存有阴柔特质。”

拉查里在4月21日的报道再表示,第一批学生以13至17岁的男性为主,他们都展现出阴柔特质。

加强性别刻板印象

(四)勿述州教育局不理解要这些男子参加生活营,延续了限制性别刻板印象,并否定这些为异常行为。

(五)若他们的朋友发现他们出席这样的“改造营”,勿述州教育局是否理解到对这些学生带来的精神影响和创伤?他们会否受到朋友排斥?他们会不会不断遭同学嘲笑、欺负或称为笑柄?当他们不断被告知自己是不正常的,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六)拉查里表示,这些改造营是“其部门今年的爱国精神融合计划,目的在于改善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醒觉”。当这些孩子被点出并被归类为阴柔,并因而是“不正常”的时候,如何注入爱国思想?

他们认为,这种改造营将孩子束缚入一种对本身性取向的歪曲的理解。该组织关注的是对这些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影响。

“在我们极力营造一个完美的教育制度的同时,我们已对孩子的感受、看法和敏感性疏远及断裂?教育局这类未经深思熟虑情况下采取的举动肯定无助于建立批判思想的学生。可悲的是,总监并不意识到他和其部门进一步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意。这种举动智慧将我们未来的领袖变成三只猴子——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议教育局未聆听孩子心声

玛丽亚也非议玛拉工艺学院心理学讲师西蒂阿敏娜(Siti Aminah Omar)指责父母在儿子年轻的时候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女性化”服装、在未向他们解释性别角色的情况下,让他们做家务,或父亲过度严格,导致他们拥有阴柔特质。

玛丽亚认为,这种言论只是在强化远古时代的刻板印象。“时代已改变了,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女性占了劳动市场的47%,不再只是在家中担任家庭主妇。将做家务定义为女性角色的神话很多选择支援妻子的家庭主夫不公平。”

她最后表示,政府有了好的政策并认可了国际条约并不仅仅是纸上诺言,勿述改造营的个案凸显了政策制定和落实上的显著差距。在此个案中,受害者是这些孩子,因为一些成人蛮干的决定和看法,而承受好哦葡国,不幸的是,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听见。

“教育部会否为他们发声?迄今,该部门的沉默震耳欲聋。”

性教育不能乱来

轉: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62210

性教育的反面教材

性教育工作者,庄双华硕士在小学性教育讲座中所使用的“七字诀:狗男女,奸妇淫妇”引发了家长们的不满,也导致网民在网络也对此事件大骂与批评一番。

偶然的机缘下收听到网络电台《榴莲台》的“天马行空”节目。令人惊奇的是节目中,受访民众都认同庄双华硕士的“七字诀”说法。庄双华后来已表明为此事件道歉,还表示自己是为了巩固小学生拒绝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为出发点,没想到所使用的一些“反面教材”的字眼引起不满。

小学阶段的性教育

小学生们在成长的阶段开始接触到的性知识,是应该属于基本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生理),个人安全,防范性侵犯和身心成长的教育。这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对此“含蓄”的知识都是半知半觉,像雾又像花的情况下只好接受“填鸭式”里的绝招 “照单全收”,把它牢记起来,以备要时可以用得着。

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当学生们到中学阶段是可以开始接受与学习正确的性价值观,了解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分析婚前性行为的后遗症,见证堕胎与性病的后果似的反面教材等等。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

庄双华的“七字诀”反面教材教导于小学生是否适合?学校所教导的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存有其它反面教材的内容?庄双华认为现场听课的老师、校长和家长都认同这种骂法,认为这种激将方式会使孩子们永远记得不能有婚前性行为,所以导致用“七字诀”来破口大骂进行非夫妻性爱关系的人为“狗男女、奸夫淫妇”。

如果“指责”与“骂人”行得通的话,看来小学里的道德教育课本就应该重新订修,多用反面教材的方式教导学生。教育小学生与中学生都应该从不同的程度与阶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或孩子们的身心都健康的发展。

教育部需认真对待


大马的教育政策常常都是“美中不足”或是“衰收尾”,在还没有把性教育的纲要正式纳入课程就惹来了风波。教部没有完善的机制来监督和安排讲座会,导致没有经过检查和批准的内容就在讲座会里浮现。

“七字诀”上演后,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表示有关导师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及价值观,但不能强加於学生们,教导他们以粗俗字眼或不良思想去看待事务。他还强调有关导师可教导学生如何防备,或教育他们如何不被性侵犯,但不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博授学生如何利用粗俗字眼去批骂他人。

希望魏副部长除了说出了这几番话,还会检讨教部对学生们的性教育课题认真的对待与处理。

教正确知识与观念

本人认为,除了在校园里教导性教育,家长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点关心孩子们,多灌输正面的知识,避免以反面教材的方式教导孩子,以免可能教坏下一代。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轉載:沉默身体的呐喊:我要性自主,不要性压迫

轉載:http://merdekareview.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5306.html

作者/杨洁专栏 Apr 16, 2011 02:28:31 pm

【她乡书写/杨洁专栏】台湾朋友看到马来西亚电视播放的娱乐新闻,女明星只要穿稍微低胸的衣装一律打上马赛克,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奇地问那泳衣模特儿的广告怎么处理。只要官方认定伤风化、与性讯息有关的电影画面一律删剪,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家附近的盗版光盘商店都有一刀未剪的原装版,甚至还有不同国家的A片选择。

强暴案比例攀升,政府呼吁女性不该穿得太曝露,以免引人犯罪,将责任归咎在女性身上。性骚扰的问题藉由“妇女专属车厢”隔开生理男性与女性的身体,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不碰触、不看见身体,就能有效地遏止性犯罪。情侣牵手被控一案曾经轰动一时。中学生谈恋爱牵手拥抱,学校向每个家长发通知信,要求家长同意签署“自己子女不可以谈恋爱”。

执法人员趁情人节突击廉价旅馆,未婚情侣害怕被抓而逃跑,还曾经发生过从楼上跳下来不幸摔死的事。年轻人或学生买避孕药、保险套、事后避孕药或验孕棒都得闪闪躲躲,不好意思开口问,就怕有色眼光、惹人非议。未婚怀孕的,更难以启齿,除了对“不正经”标签感到深刻负疚感,还得自己面对情绪、身体与旁人的压力,最后因没有选择而被迫面对高风险的堕胎手术。

禁欲主义父权式性压迫

只要涉及性讯息的身体、画面与行为,一律不应“公开”,必须遮蔽之。这是禁欲主义式父权思维的性压迫,压制人们对性的好奇与渴望、威吓“不及格”与坏的性。只有“异性恋婚姻内的性行为”是被允许、好的性。情色影片与性爱光蝶事件更透露唯有极少数优势位置的掌权者可以随意与主动地操作性话语,审判与界定“合法、合情、合理”的性行为。这样的性道德审判在任何微型权力关系随处可见,学校里头的校方老师经常是学生的情欲的守门员,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性的监督者。

这个社会是对性噤声的、对“坏的性”认知,是隐晦的、淫秽的、神秘的、羞耻的、危险的,但是这并不等同现实中活生生的身体是去性化与无欲的。实际上,在禁欲乌云笼罩下,性愉悦、性好奇的探索从来不静止,性亲密、性需求的向往从来没停过,只是被扫至地毯底下,不谈。

在这样高度的性道德审判又极度性压抑弥漫的社会氛围,我们的性教育长成会是什么样子?

性教育的道德姿态:坏的性与否性

“性教育”一词源自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医师或教育人士为因应当时社会急速变迁延伸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性教育”方案,以解决性病传播、少女怀孕与卖淫等问题。在马来西亚,官方纪录显示未婚女性怀孕、堕胎弃婴的案例逐年增多,并认为青少年性教育不足是其中的导因,因此去年政府提出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按照这样的脉络发展出的性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并不是从青少年主体本身的情欲进行沟通与了解。若再放置在马来西亚一贯对付“坏的性”的手法的历史背景里,更不难理解为什么霹雳州班台直民华小性教育讲座主讲人庄双华可以理所当然地使用高度道德审判的言语,引导与强化“非异性恋婚姻内的性行为”的人是“狗男女奸夫淫妇”。

因为一直以来,社会对于性的好坏是壁垒分明的,判断的标准狭隘至婚姻这道防线,并预设青少年不应有情欲或对性是无知的,因此要控制与消解他们的情欲探索与好奇,用威吓、污名、丑化、歧视的“否性”(sex-negativity)词汇加诸在坏的性。教育者只以道德审判或标签来表述单一的性观点,并从中获得性道德的自我感觉良好,却从不正视青少年情欲的多元与差异,反而不断围堵学生的情欲出轨,实施的是“防卫性教学”的鸵鸟教育 。

这种“否性”的思维黏合着整个社会对性的禁欲主义与父权力量网中,渗透入每个人对性都得抱持高姿态的道德态度,禁锢流窜在血液里对美好的性愉悦的追求。所以,讲座举办两三百场都没引来投诉、校方与家长依然肯定讲座具有教育的功能,这样的结果不令人意外。毕竟,要跳脱整个主流性论述的禁欲思维,并不容易。谢伟伦撰文的《性教育,抑或性教训?》也同时批判讲座内容与主流的性教育背后僵化的逻辑思维即是以异性恋家庭视为常态与唯一的。

关于讲座的上载影片之所以引起网络一片鞭挞声,一般认为主讲人不该引导小学生学习这种激烈不良的词汇,但是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谴责这种教法与觉得不妥的背后态度是什么。如果只认为小学生不适合接触,其实并没有否认“狗男女奸夫淫妇”的界定,更假定学生是性无知的,忽略学生其实在学校范围以外的讯息接触早已是多元混杂的现实情形。我们,是不是也变成将学生去性化的另一种道德姿态?

性教育的规范:合宜的身体与性

按照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说法,性教育是纳入小学标准课程(KKSR)中的“社会和生育健康教育”科目中,并非纯然教性行为。【注一】这样的表态其实透露当局对性教育认知是矛盾与模糊的。推行性教育,又惟恐大家误会性教育是教导性行为,所以不能直称“性教育”,但是推行的方向却又以生育/生殖作为课程的想象,其实是另一种把性教育局限在性行为结果的狭隘思维。性教育的确不是只教性行为,但是按照性教育推行的背景(解决堕胎弃婴问题),与课程方向多以防卫为主,可预知这个性教育是以生理结构、生殖医学、工具性观点为基础的。

在教导学生保护自己时,通常都预设青少年(尤其女生)的性是暴力、受害的、负面的、不成熟的,否认青少年不会在愉悦自愿主动地进入性活动,否定他们的主体性与情欲。在这样的性教育内容里,教导学生认识身体器官,仅与生殖相连,却不是从学生多元差异的自我认同与情欲去了解自己的身体;灌输学生与性隔离的观念(不允许婚前性行为)与拒绝性诱惑,却鲜少教导学生如何理解自己的情欲并健康地表达性邀约。

简言之,性教育的讨论往往只把焦点放在性行为、性防卫、生殖与卫生、堕胎是错的、性风险(例如:爱滋病),告诉你沉溺自慰与手淫会影响身体健康与课业,却不告诉你自慰与手淫其实是可以成为正面理解自己身体与欲望的过程的讯息。

学校的性教育除了长期性正式的课程(而非一场讲座),也包含课程外的校园性规范。台湾学者宁应斌和何春蕤(2000)指出:“有关性的价值、规范、认同、文化意义、知识、实践等等,不但是透过正式课程来传递,而且更常是透过“隐藏课程”(hidden curriculum)来传递,甚至被内化的(internalized)。”【注二】例如:老师的言行举止、学校的制服与仪表规定(规定女学生穿裙)、空间性别化设置(男女厕所与宿舍),都不断地定义与传播一套性与性别的价值与认识。

在校园里,学生互动与同侪压力更是强化“合宜的身体与性”的理解,小男生爱掀小女生裙子,通常都会被老师理解为是男生爱恶作剧加以训斥。或者,学生总爱拿身体特征取外号(例如:在同侪间,若女生的胸部比较丰满、男生个子比较矮小,就会有外号),若不符合主流异性恋性气质的学生也会受到排斥与嘲笑,较为阴柔气质的娘娘腔或阳刚气概的男人婆。师长们面对这样的情形,通常都直接训斥,更多的是视而不见,鲜少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多元差异的身体与性气质。学校的性规范是异性恋(只有男生与女生)中心的,并且只有单一的价值观与模式。

围堵学生的情欲与亲密关系,或着将不符合“好的性”的身体与行为视而不见,都是一种鸵鸟的心态,因为学生接触性信息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多元与复杂。因此,若(不管有没有实施性教育)学校本身就是性规范的场域,并且学生老早已接触更多的性信息,那么性教育不足早已不是关键问题,要问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性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性教育?

全国教学专业职工会( National Un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NUTP)曾经反对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原因是老师们缺乏性教育的专业训练。这当然与以往不注重性教育、缺乏教材的教学困境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其实整个社会对性的负面观感,令师长承担性教育的责任倍感压力,不愿更复杂勇敢地去正视学生的情欲与情感问题,通常都以阻隔的方式去面对,或者只道德式地倡导“好的性”与“好的身体”,学生将对身体与性欲的探索视为不道德与羞耻。另外,“坏的性”在缺乏理解与基于道德压力,最后都由学生各自去承担。无怪乎未婚怀孕的学生最后都休学或转学,性骚扰问题都被禁止浮上台面。

瑞典国家教育部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编着一本《可以真实感受的爱》的教育手册。【注三】有别于一般教条式的倡导与卫教教学方式,书中内容是以青少年为主体进行书写的,里头放入青少年在面对性的不同处境的经历事例,也以对话方式呈现师生的平等尊重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此书是以“性肯定”(sex-positive)的积极思维,从多元的视角——性别气质、身体、性别角色、自我认同、情欲、安全性行为、同性恋 、堕胎、自慰、情感追求等,将性、身体、自我认同、爱与亲密关系环扣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与学习尊重性别平等关系。

女性主义性教育研究者Michelle Fine研究美国性教育论述(discourse)发现,对性的隔离与丑化并不会令青少年在性事上表现出成熟负责的态度,相反的,当青少年被教导性是错事时,他们进入性活动时根本不愿使用保险套,因为用了保险套就表示自己明白而且必需为所做的“错事”负责。结果,否性的态度使得青少年根本不想采取避孕措施。另外,对性抱持负面态度才是形成暴力行为的主要动力——性既是不好的事,那么敌意当然可以用它来作为发泄的主要管道(引自宁应斌、何春蕤,1997:15)。

学校可以是禁欲主义与父权思维的延伸场域,性教育受制于整体社会的性压抑氛围,但也可作为打破性压迫藩篱的空间,毕竟,情欲总是流动的。理想的性教育必然是与学生自我认同相互紧扣,体现性自主的主体能动性,并包容尊重不同的性与性别发展,不是道德宣判的否性态度,“性肯定”正面能量方能积极呼应性别平等的理念。

我们的性教育,要的是性别平等教育,而非残缺的性道德教育。我们的情欲与身体呐喊的是:我要性自主,不要性压迫。

注释:

.〈性教育课非教导性行为‧魏家祥斥反对党混淆视听〉,《星洲日报》,2010/11/20。

二.甯应斌、何春蕤,1997,〈迈向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性教育〉,论文发表于“多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另,也可参考2000,《从酷儿空间到教育空间》,页373-398,台北:麦田。

三.Eric Centerwall,1998,《可以真实感受的爱——瑞典性教育教师手册》(Love! You Can Really Feel It, You Know!),刘慧君译,台北:女书。

杨洁毕业于台湾大学社会系研究所硕士班。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網絡與資訊防範。 社交網絡篇

什麽是社交網站?


社交網站是一種擁有各種不同的應用程序的網站,其程序最大的目的,是讓用戶創建個性化的形象和與他人聯繫,包括朋友。


社交網絡的訊息可以反映用戶的姓名,興趣,想法和志向。用戶可以自行設定一些程式及内容以反映出用戶的特性,是一個可以讓各年齡層人士用以表達自己的空間。


其中,照片和視頻都可以上傳至社交網站,而大多數的網站都會要求用戶選擇一些圖像作爲其個人網站的主題照片。


且根據各種不同的隱私設置,主題照片可以讓任何人都看見,甚至是當事者不認識的人。


例子:

Bebo

Facebook

MySpace

Orkut


爲什麽社交網站會引起他人的興趣?


社交網站允許年輕人在網絡上創造自己的空間。 他們能夠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或是有機會讓全世界其他的用戶去認識自己。這也可以讓他們在網路上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還有身份。


社交網站是一個可以幫助朋友及家人即使分佈于世界各地,都能保持聯繫的工具。我們也可以很輕易地看見許多人將他們周末的計劃反映在其個人的社交網絡上。



學習如何讓社交網絡在“安全範圍”内


社交網絡有哪些風險?


社交網絡上的資料有可能暴露出個人的所在地點


兒童的性犯罪者很可能會在網上有關年輕人的信息及個人資料,並使用這些來與年輕人溝通。


公佈在社交網站的某些圖像和信息有可能會損害個人在線上的聲譽。某些雇主會使用社交網站來對工作的人選進行“調查”。 這或許還不會對我們青少年造成任何影響,但他們在網路上上傳的資料,很可能對他們的未來的理想造成嚴重破壞。


青少年有可能爲了創建個人網站而隱瞞他們的真實年齡。因爲大多數社交網站都會限制使用者必須是十三歲或是以上。青少年有可能利用任何方法來使自己通過這個限制,其中青少年可以誇大自己的年紀,而網絡使用者也可能因此將不適宜青少年的訊息發送給他們。


社交網站也可以用來進行網絡欺淩。犯罪者可以創建一個虛假的個人資料給他人,其中包括了照片、個人訊息、想法以及影像等用以誤導他人。



如何讓青少年在安全範圍内使用社交網絡?


雖然各社交網絡都有隱私設定的程式,但這也不是最安全的方法。 我們應該將個人資料設定為“隱秘”,這樣你可以有效的控制只讓某些人閲覽你的訊息。 要獲得更多關於隱私設定的資料,請向該網站的“隱私選項”查詢。


我們不該分享個人的住址、學校或其他資料,這有可能被人利用來識別用戶的身份。其中,不應該上傳一些像是校服或是制服之類的暴露出自己常出現的地方。


在上傳照片之前請先細想;對於一些你不打算讓任何人流傳的照片,就不該將其發佈在網絡上。


選擇“禁止照片轉發”的設置,可以禁止他人將你的照片發給一些你不知道的人。


在網絡上不要欺瞞自己的年齡。而在此,我們也可以想象到假如我們欺瞞自己的年齡,其他人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


不該將自己的社交網站上的密碼給他人知道。



當我們在社交網絡上意識到不妥的時候,學習如何舉報


舉報選項:

----------------------------------

此單元我就不做翻譯了,畢竟這是在澳洲設置的系統,可以在網路上迅速的處理問題,或是有專門熱綫舉報。

在此,我希望有人能夠提供我在馬來西亞對於類似事件能夠使用的資源,畢竟我在網路上搜索不到。

----------------------------------


面對網路欺淩,我們應該怎麽辦?


網路欺淩是個人或團體利用訊息以及通訊技術,帶有敵意地有計劃並重復地傷害他人。

這種行爲常在流動電話或是網絡中出現,其中包括:


發佈有害訊息在社交網路上。


一直重復發送不必要的郵件或訊息至手提電話短訊、及時通訊以及電子郵件。


將某人從社交圈中排除。


創建出虛假的個人資料或是社交網站用以傷害他人。



咨詢:


我們必須讓青少年了解發佈到網上或手提上的資料以及言行舉止需要非常的注意。他們必須了解到發送到虛擬網路上的一切都會對現實生活中帶來什麽後果。


假若青少年面對網絡欺淩,置之不管並無法解決或者逃避此狀況;必須讓青少年知道他們是有權利去告知他人,這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面對此狀況,請使用以下方式處理:


調查孩子在網絡上做什麽


跟孩子進行溝通


使用家庭保護軟件去追蹤孩子閲覽過的網站


去查詢學校以及互聯網服務(ISP)的對網絡欺淩的政策,其中包括網絡設置如即時通訊 等。


向校方或ISP舉報。假如認爲情況嚴重並危及到孩子的安全的話,請向當地警方聯絡。


阻擋任何從網路欺淩來的通訊。我們可以從即時通訊的運用程式、聊天室或是郵件供應商去 阻止來自特定人物發送的訊息。



-----------------------------------------------------------------------------------

雖然這無關性教育課題,但我想父母多少也會關注一下孩子在網上的安全,所以我才翻譯了這些資訊。


這網站還有很多非常實用的訊息,教導父母及師長在孩子面對網絡上的安全問題時,可以實際運用哪些方法保護孩子並且舉報。


我當然希望在馬來西亞能夠有類似的資訊,很可惜的我無法搜索得到。 原因或許有兩點:


第一、我們並沒有相關的網站教導人民如何保護自己


第二、即時擁有,並不廣泛讓國人曉得,也不容易在互聯網上搜索得到


對於有興趣了解該網站的朋友,以下是其網址:

http://www.thinkuknow.org.au/site/index.asp


我最希望的還是能夠得到馬來西亞有關方面的資料,畢竟我需要的是能實際運用在我國中。

例如舉報的熱綫和地址、有哪些組織可以處理有關方面的問題等。


大家知道的話請與我分享吧!



林偉文 啓

殷志偉‧適當貫徹性教育

殷志偉‧適當貫徹性教育

“月經處理”是每一個女性都無法迴避面對的事。但在人為的操作因素與社會環境的傳統規範下,許多人對於月經處理的產品也不甚瞭解,除了廣為人知的衛生棉,到底有多少消費者知道何為棉條?

根據研究顯示,衛生棉在台灣的使用率達到了95%,而棉條的使用率卻僅為2.1%。但在西方的一項調查中,年輕大學女生單獨使用衛生棉者佔19%,單獨使用棉條者佔29%,而交替使用者則佔52%,研究者總結美國年輕女孩使用棉條或混合使用的達到81%。為何東西方社會對於同一個棉條的認知與使用,有如此大的差異?

台灣學者對此現象做了深入研究,發現棉條在台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源自東西方社會對於女性身體自主權有著顯著的認同差異,這關係到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其所處的社會看待。在東方社會,社會如何看待女性身體的觀念壓迫,壓過女性自己怎麼看待本身的自主權認同。月經被東方社會賦予刻板的文化意義,如骯髒、不可啟齒,即使處理也不可輕易顯露在他人(尤其是男性)面前。若不遵守這些傳統、負面的規範,就是離經叛道。因此,婦女在其生長環境中,從小就被灌輸教導怎麼盡力去隱藏關於月經的一切,包括其處理方式。

我們也面對同樣情況。記得小六時,學校為了教導高年級女生關於月經的基本認知與處理方式,就把女同學們集中在學校禮堂,並關起門扇向女同學灌輸這些基本卻必要的知識。在那種情況中,禮堂成為了男同學的禁地,即使好奇也不可輕易靠近。當這場“閉門課程”結束後,女同學在男生奇異的眼光看待與詢問下,似乎仍覺得必須對一切保密,不輕易透露一點訊息。對於此情景記憶深刻,仍是好奇為何男同學就不可知道到底月經是怎麼一回事?雖然男生沒有月經,但他的媽媽,乃至後來他未來的老婆、女兒也會有月經,若男生從小就被灌輸月經是女人的事,因此無需特地去瞭解,而男人本身也沒有興趣知道,那怎麼填補男人從小就對月經理解完全空白的這一塊?

在如此特殊的封閉式教育環境中,女生在人生第一場真正科學式理解月經和處理方式時,即被教導這些基本知識都必須關起門來討論,而男生在學校受教育那麼多年,也從來沒有一堂課是教導自己如何去理解女性獨特的身體構造下所產生的月經,導致女生從小就被灌輸教導成月經是不可公開討論的私密話題,男生也“沒有必要”主動去認識瞭解何為月經,造成父權社會中男性決策者對女性的不瞭解,而執行了不符女性需求的決定。


---------------------------------------------------------


偉文:

我覺得性教育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在于了解兩性,我們其中最失敗的地方還是將“性”處理得太神秘,往往也因此對於兩性閒的事情常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當然,這個教育必須是有步驟,一層層更深入地了解的。

性教育,抑或性教训?

轉載:http://merdekareview.com/news/n/17905.html

性教育,抑或性教训?

作者/谢伟伦专栏 Apr 15, 2011 02:31:07 pm

【异国夜行/谢伟伦专栏】莎翁名句——“名字有何内涵?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肯定不适合用于霹雳州班台直民华小性教育讲座引发之争议。这场因引导小学生大骂非婚姻关系内的性行为,继而遭网友抨击的事件,就我看来几乎是反诠释的,因为对其主讲内容的解读竟然不及将“狗男女”,“奸夫淫妇”那七字真言咀嚼那么令人恍然大悟。

主讲人庄双华饱受舆论炮轰,在校方及董家教背书下出面说明本身用心良苦,“讲座内容是给学生的反面教材”,“站在教育角度灌输孩子们要洁身自爱,不要在结婚前跟人发生性行为”【注一】,由始至终未对这场半年前的谈话表示半点反省,还说主讲过两三百场性讲座从没被投诉,意即过去如此演出都没有问题。陪同背书的校方及董家教成员还认为“讲座达致教育学生的目的”【注二】,会后没接获投诉,也没对学生有负面影响。

什么叫“从前都没问题”? 律者不正,师道焉存?把这项离谱演出视若无睹的所谓教育工作者,其本身就是问题!如果教育环境本身失去了自省能力,甚至伤害他人仍不自知,沾沾自喜于制造了引人注目的奇观,未来谁敢期待校园性别事件止息告终?各中文报刊纷纷称这项动作为“道歉”,无疑是强作解人,让来自基督教团体的庄君尽早解套。

除了用字政治不正确外,从讲座会内容大纲中,检视庄双华及其“双沛感恩教育团队”巡回各地的“儿童及少年身心成长感恩教育:一堂青少年必修的身心辅导课”(Pendidikan Ke Arah Kedewasaan),究竟传达了哪些讯息?相关题旨可见一斑:一、我从哪里来?(感恩母亲十月怀胎);二、男孩女孩大不同(生理与心理的分别);三、小种子(男生的精子和女生的卵子);四、染色体(遗传—为什么你会长得像爸爸);五、青春期大变化(月经与梦遗的处理与护理);六、身体各部位(自由区、限制区、禁止区);七、性侵犯以及防范措施(别成为受害者);八、我的身体我有权说“不”(怎么说不?);九、友情与爱情(别误会,我们不过是好朋友!);十、丈夫和妻子(灌输正确的婚姻与家庭观念);十一、完美的爱情与婚姻(亲密、激情与承诺);十二、SAY NOTOPS(拒绝婚前性行为!);十三、冲动的代价(爱滋病、性病……);十四、你想要问什么?(解开心中的疑惑)。

爱→婚姻→性=幸福家庭的理想模型?

虽未身历其境听讲,但亦不难推断: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庄双华性教育论述的终极关怀。这种笃信“家庭”是满足两性生育、心理(心灵)归属和社会身份需求的最基本组织,因而影响个人对性、婚姻等问题的认知,因此庄氏构想的家庭,是经过“爱—婚姻—性”的发展建立,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性必然发生于婚姻的范围内,而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生养下一代。然而,这种性教育观的最大问题是充满理想性,认为从“爱”必然会发展成为“婚姻”,遂可以合法的拥有“性”。但这其中只要有一项无法成立,或顺序不同,庄的论述就无法成立。流风所及,当前的性教育多在卫道之士和辅导工作者主导下,用单一价值观、道德尺寸、人生选择来塑造性的意识和实践,经常在有意无意间诱导学生对性产生罪恶和焦虑。

国内各源流小学并没有正式的性教育课,在教育部今年起推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性教育不过 “寄居”在“体育与健康教育”(Pendidikan Jasmani dan Pendidikan Kesihatan)科目下,至于中学方面在2014年才开始推行。2010年,当朝野与媒体争辩性教育应否纳入小学一年级课程之际,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忙不迭地澄清性教育强调家庭价值观、教导学生如何自我保护、男女生殖结构、性病防范等知识,“并非教导性行为”【注三】。这也呼应了教专总秘书骆燕萍较早前提出“无须独立设置性教育科”【注四】的说法。

性教育若只锁定在个人与人际层次,高谈尊重宽容,却漠视男女双方资源与权力的不对等,将使“尊重”沦为强者要求弱者服从的障眼法。以性别(gender)观点来看,这种主流的性教育论述将“异性恋一夫一妻”的家庭设定为正常形态【注五】,排斥任何不以繁衍子嗣为目的的性活动,如同性恋、婚前或婚外性关系。如果有人染上性病,是因为他们的性活动溢出了一夫一妻制的框架,招致惩罚。在“异性恋一夫一妻”的家庭里,性是为了生育后代,所以只有与生育有关的性生理知识需要被传授。

目前的校园性教育只停留在宣教方式,并未积极关心学生在情感以及性知识方面的需求。性教育谁来教?怎样教?绝非如槟州教育局主任依布拉欣所言“不需要接受特别训练,只要照课本内容讲授就可以”【注六】。若师资与专业不符,让未受过性教育专业训练者讲课,只教疾病与性生理,跟学生需求脱节,易被学生认为无聊。又或者,教师苦于教材、教案无处寻觅,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也会担心在课堂上被学生开玩笑、冒犯,甚至被询问个人性经验,也造成许多老师认为只教性生理,甚至不教,就能避免这方面的困扰。

去结构化的道德标签与守贞旗帜

以这起讲座事件为例,挞伐非婚姻关系内性行为,竟用上如此强烈字眼,这种教育方式跟交通安全宣导相差无几——展示各种车祸的血腥照片,要所有人注重交通安全。用恐吓式的教育方式,对老师而言是最简便的手段,但对学生而言,各种恐吓不断持续累积,也让学生不敢求助。例如在描述非预期怀孕时,用“未婚怀孕”、“未婚妈妈”等字眼,就是告诉学生怀孕不应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发生,然后又告诉学生未婚怀孕会进入庇护所等机构,更加深学生的恐惧心理。当学生有性或是感情相关问题,也不敢向询问这些被贴满道德标签的问题,出了状况更不敢求助。

性教育及情感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怀及对话,肯定青少年、儿童主体性,重视青少年与儿童的经验与声音,才能建立正确且多元的性知识与观念。时下主流的性教育论述多认为,若学生提早并充分接受性教育,就能避免减少未婚妈妈、堕胎,以及月经规则术等伤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现象产生。同时,也相信对性的无知与误解,是造成未婚怀孕、堕胎、性病、娼妓等问题的根源。这种认为“性知识”可以解决“性问题”的观点,缺乏对性别权力结构的分析,也使两性平等的理想至今沦为空谈。追溯媒体报导与其主讲纲要,可证庄双华之言与右派宗教团体 “婚前守贞是防范堕胎利器”的保守观点并无二致——将性等同性行为,将欲望简化成性兴奋与性冲动,把性教育宣导当成性教训防范。

某些学校对于性教育有应付了事的心态,认为只要请个讲者,在大礼堂对着千百学生演讲,贴上一张海报,就可以完成成果报告交差。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鸭子听雷,或断章取义的理解讲师上课内容,没有深入对话,对学生很难有实质帮助。庄双华的失言绝非冰山一角,不论中小学,掌校者若不清楚性教育的内涵,在邀请社会团体进入校园宣导时,难免引进对同志或跨性别族群不友善的讲者,这类滞后的性教育观往往会对“性少数”(sexual minority)学生产生更大的伤害。

注释:

一.《星洲日报》,“狗男女奸夫淫妇掀波·小学性教育讲座·激励讲师道歉”,2011.04.11。

二.《星洲日报》,“讲座会后没接投诉·校方:达致教育学生目的”,2011.04.11。

三.《星洲日报》,“性教育课非教导性行为·魏家祥斥反对党混淆视听”,2010.11.21。

四.《星洲日报》,“教专:推出生殖与社会健康教育‧无须独立设‘性教育’科”,2010.03.26。

五.魏家祥不讳言,健康教育里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以“家庭”作为重要单位,防止社会问题衍生。见【注二】。

六.《光明日报》,“性教育课程料月杪获贷书”,2011.01.05。

谢伟伦曾任职主流媒体,现从事非政府组织工作。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請將悲憤化爲推廣教育的動力

引發我再思考這個問題的莫過於昨晚看見一個不知名筆者的話。


“魏家祥需要再教育!”

http://newkopitiam.com/forum/viewtopic.php?p=74363#74363


我不是一個對政治特別熱衷的人士,對於我們馬來西亞副教育部長有著怎麽樣的背景、處事態度和看法我完全不曉得。但魏家祥對於這次事件严厉谴责主讲人以带有谩骂及粗俗性字眼教导性教育的方式,我倒是很認同。


而對於支持雙沛教育方式的人我稍微整理出來后,他們大概有著幾種想法:


第一、教小朋友謾駡狗男女和姦夫淫婦是爲了有效的制止婚前性行爲的方法。


第二、對於那些“夫妻”關係以外的人士,是應當被規劃于“狗男女”這個類別。


第三、反對雙沛的人士大多鼓吹性汎濫,遺棄了一夫一妻制的美好價值觀。


第四、講師巡迴演講是出至於“義務”,不應該被聲伐。



基於那四點我有異議:


第一、性教育的基本應該是教育小朋友認識性,有系統漫長的教育過程。必須解答小朋友對性的好奇並給與合理的教育;若是以阻喝、驚嚇的手法,很可能導致孩子們利用其他方式搜索資料,

比如説互聯網、色情影片或是雜誌。極有可能誤導我們的孩童。再説,我認爲跟小朋友灌輸不做婚前性行爲也是好的,但應當告知婚前性行爲的問題以及責任;而不是以謾駡他人的手法達到目的,這很可能扭曲了我們小朋友的心靈。


第二、即使大家觀念不同,不應歧視他人或是惡意中傷異己。而不屬於其社群的人,爲何必須受到他人的歧視以及辱駡?這也可構成民事責任。


第三、反對雙沛其言論的人來自各階層人士,其中有小孩的、信仰相同宗教的不佔少數。反對雙沛言論的人主要關注的不是雙沛不鼓勵婚前性行爲,而是其教學手法以及企圖推卸責任給小朋友及各家長和導師。


第四、我認爲即使是出於“義務”,錯了還是得接受教訓。好比說你供應免費午餐給窮人,但窮人因爲吃了你的食物而中毒,難道你不需要負上責任嗎?難道你能因爲你是出至於“好心”害了人而能被諒解嗎?作爲一個專業人士,有絕對的責任去承擔自己的失誤。藥劑師配錯葯,也得吊銷執照。


很悲哀地,我與他們對話中,只看見了歧視、偏見以及對於性教育本身認知貧乏。


------------------------------------------------------


在此,我必須引述其中一個網友的文章。 何止「不雅字眼」?


從這角度來看,「狗男女」何止是不雅字眼?更是製造對立和社會分化的手段。要阻止的不只是教小朋友罵人的行為,更要阻止教導小朋友選邊站、排除非我族類的二分法。


進一步言,如果認知到「我們」和「他們」的對立無益於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希望大家也能反思,在譴責莊氏夫婦的時候,是否又在製造了社會對立?


比如:「他們」有宗教背景,難怪那麼偏激。


要打破「我們」和「他們」的社會群體區分,大概不太可能。但是除了對立,兩者之間其實是可以互惠的。互相成長、合作和提醒,比互相對罵、排斥和污名,更有向上提升的力量。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0150156853004038


-----------------------------------------


在此,我決定不再為雙沛短片做出任何評價,除非有新的話題產生。我不想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著曾發過的話題;與其這樣,我寧願把時間關注在性教育的課題上。


我希望這事件不會是引發宗教爭議的起因,要知道:


我們要關注的,不是雙沛的宗教信仰,不是教義;而是他們以極其惡劣的教學方法教育著我們的同學。


我希望支持雙沛的、反對雙沛的能夠更以更理智的方法去看待這次的事件;而不是相互對立。彼此閒溝通是必要的,雖然我相信這會是一個艱難的路程。


----------------------------------------------------


最後,我總結出我們馬來西亞性教育在未來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一、必須使用合格導師的教授,而不是民間團體或是機構。


第二、對於家長和師長經過這次事件,應該更加嚴整的看待我們的性教育;家長有必要向學校詢問課程内容並配合校方。而校方則需要更小心地篩選講座内容。


第三、我國對性教育知識以及專業人士貧乏,必須招募更多的合格講師,多加推廣性教育和性別平等;性教育不單單只針對于兒童以及青少年,對各年齡層給與輔導及訊息也是必要的。


-----------------------------------------------------


我不是一個專業人士,我無法對性教育的過程作出更專業的評價以及意見。我會去閲讀更多資訊來了解以及學習有關方面的知識,也希望大家能與我分享心得。


在此,我由衷的希望大家能將悲憤化爲力量,合力改善我們現有的狀況。


林偉文 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