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独立新闻在线】怎样面对性教育?——以国民服务性教育经验为例

作者/王妤娴



  双沛感恩教育团队创办人庄双华因在小学性教育讲座中把从事婚前性行为者形容为“狗男女、奸夫淫妇”,而在网络上备受抨击。他惊觉事态严重后将短片连夜撤下,并公开道歉。尔后,评论界、辅导界、教育界纷纷“性致勃勃”地讨论性教育课程内容。
性教育课程必须能够回答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要谈性教育;二、性教育目的何在。目的将决定此课程内容的导向,也展现编者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性教育的实践中,性教育导师本身对于性的看法与价值观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对性的看法与价值观将会在授课的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

在评论庄双华所教授的性教育课程前,我以本身协助参与撰写国民服务计划性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关心本地性教育的朋友做个分享。

邀请民间拟课程纲要

2009年,当时的妇女、家庭和发展部长黄燕燕表示要在国民服务营为营员提供性教育课程,由部门底下的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Lembaga Penduduk dan Pembangunan Keluarga Negara, LPPKN)作为召集单位,找了不同领域的机构,其中有国家国民与家庭发展部代表、卫生部代表、家庭计划协会联盟与非政府组织代表一同撰写此课程的内容纲要。
撰写课程纲要的时候,虽然大部分撰写员都常从事青少年工作,但是我们的背景差异很大,拟定纲要的时候,讨论很激烈;不过我们都有同样的目标,就是让营员对于自己的性特质(sexuality)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他们可以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生理、性心理、性别特质和情欲等。性教育课程也能让参与者找到自我认同和接纳自我,达到自我负责(性责任)的目标。
课程纲要定下后,撰写员还做过一次课程试行(Module Trial Run),对象是17至19岁的学生。试行后还有讲师训练(Training of Trainers)。但是,因为宗教团体及政府官员的压力,这个课程耽搁了两年。如今课程内容保持原状,却改了名称,以促进和谐生活(Modul Kesejahteraan Hidup)的面貌在今年4月重新出发,目前已进入训练国民服务讲师的阶段。

这个课程,虽然不是最理想的课程,内容仍有许多有待商榷之处,但却是那时候多数的撰写员都可以接受的内容。毕竟性这个议题在我国仍然充满了很多误解和迷思,如何通过当局的“剪刀”,还是最后整个内容全盘否决,成为了当时讨论的重点。

课程不预设强烈的价值判断

这个课程内容有四个主要单元,第一个单元谈性别概念,内容主要谈及性别特质、性别角色及整个社会化的过程如何塑造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偏见),这个刻板印象造成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与性别暴力;也探讨如何达致两性之间的尊重,并接纳自己独有的性别气质。
第二个单元谈家庭观,讨论的是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责任与角色,如何面对家庭问题及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第三个单元谈性卫生,这个单元内容最多。首先讨论性特质、性欲、性行为与性责任,强调性行为只是个体的其中一个面向,其他还有情绪及想法等;也谈及男人或女人(性别身份及性取向)如何与自己选择的对象表达好感与亲密,生育及性健康。这个单元亦讨论性取向,在讨论同性恋/双性恋的时候,虽然强调如果个人选择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可能会面对不被社会认同的困扰与压力,但是却认为不应该歧视性少数群体(sexual minority),而应给予同等的对待及协助。

这个单位亦让孩子们用小组的方式讨论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发生性行为,并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自己所需要承担的性责任。最后,课程还要培育孩子在关系中如何面对性邀约的能力。第四个单元谈性别暴力,尤其是关系中的暴力。
因此,国民服务计划的性教育课程,没有对性行为做强烈的价值判断,反而是以开导、学理的方法,引导营员认识什么是性行为、为什么进行性行为、性行为的后果、双方的责任等等。换句话说,课程并不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只希望通过循循教导和分析利害关系,让青少年自己去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为个案 / 受教者做选择,每个个体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难道不是教育工作者、辅导员最基本的理念吗?

忽略性别、性认同的禁欲式性教育

依据庄双华的“儿童及少年身心成长感恩教育:一堂青少年必修的身心辅导课 ”(Pendidikan Ke Arah Kedewasaan)的讲座纲要,可以看出他们教导的似乎是禁欲式性教育。禁欲式性教育希望学生保持童贞,在婚前不发生性行为,至少是将发生性行为的时间明显延迟,他们主要宣传性行为的危害,甚至组织青少年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

庄双华的课程纲要,有点像马来西亚家庭关怀组织(Malaysia Focus on the Family) 的性教育课程“今生无悔”(No Apology)。参与此课程的朋友必须签署一项“守贞契约”,坚持不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个课程成为政府编写中小学性教育的其中一个参考资料。

  参考庄双华在其部落格撰写的文章《性教育的醒觉与警觉》 ,可以感觉到他对于婚外性,尤其是青少年的性行为或非主流的同性恋有很强烈的批判。对于“性泛滥”的青少年,他认为他们偏离了圣洁的道路,而跌入了魔鬼的圈套。对于同性恋与双性恋者,他则认为他们是淫乱的一群。

他忽略了女性在不平等两性关系中,面对性这个议题往往有莫大的压抑与压力,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行使自己的性权利,尤其是说不的权利。我在学校给讲座的时候,常被学生问到的问题就是“我的男朋友告诉我,如果我们不发生性行为,那就不是爱,他要和我分手”、“我不想与他发生性行为,可是我怕他生气”,有些甚至是“他常照顾我,我觉得亏欠了他,只好答应与他发生性行为”。即使看似两情相悦的性行为,实际上在被视为被动、柔弱的女性方面,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要或不要性的权利。

主流的教育往往将性别气质与性取向紧扣在一起。面对“同性恋”与“双性恋”价值争议时,主流教育会倾向“改造”性取向认同(sexual identity)有“问题”的学生,让他们重回正轨,以免他们最终走入同性恋或双性恋的道路。

对于有别与一般性别气质的学生(如男生拥有阴性特质,女生拥有阳性特质),讲师们亦可能强调传统男女气质有别,并加以纠正,强化了既有的性别刻板影响,不允许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情绪感受的差异,让仍然在寻找“我是谁”,“我要如何展现我的生命”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面对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感的困境。

庄双华在性教育讲课时,早已经为学生们做了他认定唯一正确的选择,即婚前必须禁欲,恋爱的对象必须是异性。他忘记了作为教育者及辅导工作者,需要做的不是为学生与案主做选择,而是去了解、聆听他们的需要,分析他们面前的选项,让他们知道他们选择之后所需要承担的后果。选择权是他们的,应由他们自己定夺,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讲师固然可以有自己的个人价值观,但是作为教育者与辅导工作者,必须拥有自觉与反思的能力,以确保在教授与辅导的过程中,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学生与案主的身上,毕竟这不是教育与辅导要达到的目的。

保守讲师亦尊重学生性取向

制定国民服务的性教育课程时,几位想法比较保守的讲师,讨论同性恋/双性恋的时候,明显的,她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在一次针对35名18到20岁的学生进行课程试行的时候,她们平等对待拥有阴性特质的男同学,不刻意纠正及指责他们。她们尊重“性”的多元性,允许学生们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命。讨论同性恋/双性恋课题,面对学生们的性观念与价值观,持有不批判与尊重的态度。正是因为讲师们的态度,让出席的学生们勇于的表达了他们的疑惑,厘清他们的困惑。

相比之下,庄双华坚持自己的性教育方式没有错,认为民众批评他的“七字真言”是反应过敏。庄双华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在出席的学生身上,国民服务课程的设计者却选择去了解、尊重和不批判,哪一类的讲师才能真的达到教育的效果?

性教育是我们必须终其一生去学习的,它让我们获得关于自我、人际关系与亲密等的知识,进而形成我们的人生信念、态度与价值观。性教育应探索性特质的生物、社会文化、心理和心灵等各个层面。按照美国性资讯暨教育中心的定义,性教育应涵盖性发展、生育健康、人际关系、情感、亲密、身体意向及性别角色的纲要。性教育不是“性生殖教育”而是“亲密关系的教育”。性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对于性的感受与价值观,达到自我认同与价值感,最后学习如何为自我负责。

王妤娴是妇女援助中心社工主任,马来西亚生命线辅导义工、督导。

【立報】公主漫步雲端:用棉條打敗老師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6063

作者:卡蜜兒


  那天,演講在即,校長笑嘻嘻來打招呼,說些輕鬆的話,緩和老師們上完一天的課又來進修的鬱悶情緒。然後我開始介紹《青春水漾》這個電影,甚至還像加示「警語」一般,提到影片會有不少身體探索的畫面。校長一派閒適與老師們坐了下來。影片放映過程,觀眾們不時莞爾、哄堂大笑,電影結束,燈亮時,卻看到最前排的校長,雙手交錯橫在胸前,臉色前所未有的僵硬與嚴肅!
  成人們對於青少年的情慾採取一種禁絕的態度,理由非常簡單:談戀愛很容易就會做愛,就會分心,就會影響學業,影響學業就會影響事業。既然青少年時期不適合有性,自然也不需要跟她/他們談性。但是這不表示青少年的心裡沒有性,很多男性從少年時期起,心裡不時會有的疑問與焦慮是:「我的那話兒會不會太短影響了我的性能力?」許多男性,從小到大在這個問題上所花費的時間,總結起來,可能已經可以讀完高中。卻沒人擔心,花這麼多時間焦慮這種單向的二元對立問題,會不會影響學業?
  讀很多書,考很好的分數,或許可以讓我們進很好的學校。但是,卻不見得意味更好的成就或事業與收入。現在很多失業的高學歷人士,讀到碩博士卻長期失業或收入很低。如果我們還在用這樣的理由,說服學生「用功向學」,顯然是枉顧了社會動態的變化,甚至是用錯誤的設定,引導學生走向不明的未來。

探索自己的身體、情慾難道不是年輕人重要的任務嗎?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不了解,怎麼可能深切地認識自己,又怎麼知道自己真的要什麼?連自己都認識不清的人,怎麼可能知道自己適合怎樣的對象,談到好的戀愛?可是這些在台灣制式化的教育現場與教育過程中,卻極少被提到。
  在台灣,青少年的性教育只被放在健康與體育的範籌,所以全部推給護理老師就算數,偶爾再轉介給輔導老師就當作有關切,其他教國文、英文、數學、美容、汽修、化學的老師都不關他/她們的事。既然不需要談,當然也鮮少人去思考,怎麼跟這些年輕人談。「純粹」地教學,比較簡單。
  先不談,這樣是否也是一種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失職,畢竟大多數的老師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努力想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與進度。但正這種對性教育、性議題避而不談的方式,有時卻陷老師自己於弱勢。我聽到的是,有時候,學生能覺察出,老師對於這個話題的避諱與尷尬,藉著公開使用這些相關的名詞或語言、話題,挑戰老師的權威。除了處罰跟「丟給輔導室」,沒有其他辦法,但輔導室覺得「這是立即可以處理的小問題,一直要輔導室處理,讓我們很忙」。
  那天,一個高中男生以一種他認為挑釁,戲謔,可以使我尷尬的姿態,對著我說「棉條」這個字眼。很高興他知道有棉條這項事物,卻很難過,他竟然覺得這個詞就可以幫他打敗老師……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

【立報】公主漫步雲端:不銹鋼性別刻板化標準家庭模具

  在我的小孩上學之後,從學校的聯絡簿、通知單,及至老師,甚至其他家長的有形無形語言,都讓我覺得做為「母親」的壓力太大。例如:冬天將至,聯絡簿上貼著「親愛的媽咪,天氣變冷了,請記得為家中的寶貝多添一件保暖的衣服」,去接孩子放學時,只見老師緊張地我說:「她今天沒穿外套就來上學了,妳要幫她穿外套。」但是早上明明是阿公阿嬤甚至爸爸送孩子去的,為什麼沒直接對她/他們說?連別的家長見到我也氣急敗壞:「她早上穿得太少了……」
  顯然,人們還是認為,孩子的一切,責任在媽媽。雖然台灣社會普遍認為現在女性地位提升,「女人爬將(上)天」。可是,在母職的這一個領域,恐怕還沒能掙脫,從學校發給孩子家長的各種通知即可見一斑。
  除了將孩子的照顧責任理所當然地放置在母親身上,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校方以一種「標準家庭」的模具型塑每一個孩子的家庭。而且這個模具還是手捏不破,火燒不壞的不銹鋼材質,讓不符合標準家庭型式的孩子、家長內心忐忑。
  我的親戚家有從小由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我不知道她每一次怎麼消化「母親節邀請媽媽來學校」,或是凡事皆以「親愛的爸爸媽媽」這類稱謂開頭的通知單。聽說後來她母親節畫畫就畫「我的阿嬤」。本來阿公阿嬤還擔心孩子父母離婚,面對別人的詢問會很難受,後來卻又很「釋懷」地說:「現在班上父母離婚、單親的一堆……很普遍。」既然如此普遍,為什麼學校這種凡事稱「爸爸、媽媽」的稱謂不改一改?當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孩子的照顧,不只是父母的責任,也是整個家庭的責任時,照理說,會反映在這類「微小」的稱謂上頭。學校、老師或許認為「就只是個稱呼」,但是這類稱呼,對於沒有符合那不銹鋼標準家庭型態的孩子來說,是一根梗在心裡又說不出來的刺。
  從這些通知單的上,也可以清楚看出來,照顧責任的性別刻板化傾向。這陣子彰化縣的學校都在邀請學生及家長參與親子共讀創世界紀錄的活動。學校發回來的通知單上就請媽媽與孩子一起報名,「如果媽媽沒空,也可以請爸爸、阿嬤、阿姨或姑姑陪小朋友一起參加」……。但是這些被列舉出來的親屬除了爸爸全部都是女性,還是將照顧、陪伴的責任理所當然地放到女性身上,為什麼阿公、叔叔、舅舅沒有在受邀的行列呢?
  學校顯然也沒有注意到多元家庭的需求,性別多元、族群多元、生活多元。女同志家庭的孩子,誰代表出席父親節活動?不認識中文字外籍媽媽如何陪伴孩子參加親子共讀?現代家庭因為工作、生活的關係,沒有離婚卻沒有住在一起的夫妻、親子多不勝數。光是孩子自己學校的老師,就有夫妻一北一中工作長期分居的情況。甚至我還有朋友,倆夫妻兩個孩子,一家四口,分居三地,沒有離婚,也不是單親。但這些家庭,卻都無法回應學校、老師不經意在聯絡簿、通知單上的單一家庭模式樣貌。
  而如果我沒記錯,我們孩子的課本上,還在教導「核心家庭、三代同堂家庭」這種石器時代的家庭分類方式。當孩子發現,我們家沒有辦法被放進任何一個家庭分類時,她/他們對自己、家庭的認同,要如何被置放,如何被建立?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

【独立新闻在线】性教育讲座有多少教育意义?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8033.html


作者/黄祯玉 Apr 25, 2011 01:02:26 pm


  近日读到霹雳班台某华小性教育讲座主讲人用词不当的新闻,也在youtube上看到了有关的片段,这起发生在教育圈内的事件,着实是令人心惊胆跳的。心惊,是因为有关的单位和人士在事件曝光后表示“讲过几百场,都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听到有人投诉”;胆跳,则是因为想到那些通过重复又重复的方式、硬“种”进数百个孩子心里的侮辱性词汇,日后将不知道会“长”出什么对孩子具有不良影响的“果”。

某些宗教对婚前性行为这件事情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应该受到尊重的,然而,如果打着“教育”的名堂,采用谩骂和侮辱的方式来污名化不符合主讲人本身宗教教义的人,那么,这样的讲座,绝不应被称为性“教育”讲座,更不适合作为孩童的教育活动。


教育应学习尊重

性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认知的目标(通常是一些资讯的教授,如认识男女生青春期的发展特征、了解身体的差异、明白婚前性行为的定义等等),还包括情意的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性和价值观,如对自己身体的疼惜、对异性的尊重、对生命的爱护、对父母的感恩等等)。对一位专业的性教育工作者而言,情意目标往往比认知目标更重要,而且也是他/她更在意的(当然,实行起来也更具难度)。

在网络和书籍如此普遍的当今社会,有关性教育的资讯的取得是十分容易的,即使不通过老师或性教育工作者,孩子们也能够获得有关的资讯。可是,网络和书籍没办法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尊重、接纳的教育情境,让孩子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焦虑、对异性的好奇)、体验人与人之间(包括男生和女生)互相尊重的美好、珍惜生命得来之不易。

一位老师或性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做到的是,在活动现场通过自己体现对人的尊重来让孩子学习尊重。这一些,也是我们评鉴一场性教育课程或活动是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依据。如果孩子们在一场名为性教育讲座的活动中,学到的却是不尊重,内心的感觉是不舒服(不跟着大伙儿一起大声且重复地喊“狗XX”、“奸X淫X”似乎就不太对劲),那么这样所谓的“教育”讲座不仅不具有教育性,甚至还可说是严重违反教育。


教育不应使用语言暴力

另一方面,当主讲人定义只有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性行为才算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性行为、不在此定义中的都属于“狗XX”、“奸X淫X”时,他或许没有考虑到,现场数百名的学生当中,可能也有父母未婚先孕或者非婚生的孩子。当主讲人硬是要全体学生一而再地大声重复那些侮辱性的字眼时,这些孩子情何以堪?他们接下来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他们又将会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
  有关的主讲人事后对媒体表示,他在讲座上教孩子重复辱骂,是为了加强孩子的印象,让他们永远记得“长大之后不要给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就教育方法这一点来说,事实上,加强学生印象、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而且,做为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来达致教育目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语言暴力”绝不是一位肩负教育责任的人所应该采用的方法。

当看到有关人士用这种不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现场的师长们也应该要有勇气和责任挺身阻止。就教育目的来说,我们究竟希望学生不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因为害怕“被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还是希望他们学会思考和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婚前性行为的后果与责任进而能够做出成熟的决定?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是不是只要不怕、也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就可以去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这一场性“教育”讲座的目的让学生害怕以后被人骂的话,或许它可说是达成了讲座的目的,但是,它却离教育的目的甚远。


不应散播恐惧与仇恨

一起引发一阵评论、主讲人澄清与致歉、有关学校负责人表示“以后会谨慎”之后很快就平息下来的事件,当然也会和其他新闻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被淡忘。然而,不会随时间流逝的却是它已经给孩子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老师、学校、教育工作者,我想,只要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造恐惧、散播仇恨,去污蔑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教育性应该永远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

黄祯玉是独中教师

【当今大马】性教育不能乱来

性教育的反面教材

性教育工作者,庄双华硕士在小学性教育讲座中所使用的“七字诀:狗男女,奸妇淫妇”引发了家长们的不满,也导致网民在网络也对此事件大骂与批评一番。

偶然的机缘下收听到网络电台《榴莲台》的“天马行空”节目。令人惊奇的是节目中,受访民众都认同庄双华硕士的“七字诀”说法。庄双华后来已表明为此事件道歉,还表示自己是为了巩固小学生拒绝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为出发点,没想到所使用的一些“反面教材”的字眼引起不满。
 
小学阶段的性教育

小学生们在成长的阶段开始接触到的性知识,是应该属于基本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生理),个人安全,防范性侵犯和身心成长的教育。这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对此“含蓄”的知识都是半知半觉,像雾又像花的情况下只好接受“填鸭式”里的绝招  “照单全收”,把它牢记起来,以备要时可以用得着。

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当学生们到中学阶段是可以开始接受与学习正确的性价值观,了解生理与心理的结构,分析婚前性行为的后遗症,见证堕胎与性病的后果似的反面教材等等。
 
小学生道德价值观

庄双华的“七字诀”反面教材教导于小学生是否适合?学校所教导的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存有其它反面教材的内容?庄双华认为现场听课的老师、校长和家长都认同这种骂法,认为这种激将方式会使孩子们永远记得不能有婚前性行为,所以导致用“七字诀”来破口大骂进行非夫妻性爱关系的人为“狗男女、奸夫淫妇”。

如果“指责”与“骂人”行得通的话,看来小学里的道德教育课本就应该重新订修,多用反面教材的方式教导学生。教育小学生与中学生都应该从不同的程度与阶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或孩子们的身心都健康的发展。
 
教育部需认真对待


大马的教育政策常常都是“美中不足”或是“衰收尾”,在还没有把性教育的纲要正式纳入课程就惹来了风波。教部没有完善的机制来监督和安排讲座会,导致没有经过检查和批准的内容就在讲座会里浮现。

“七字诀”上演后,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表示有关导师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及价值观,但不能强加於学生们,教导他们以粗俗字眼或不良思想去看待事务。他还强调有关导师可教导学生如何防备,或教育他们如何不被性侵犯,但不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博授学生如何利用粗俗字眼去批骂他人。

希望魏副部长除了说出了这几番话,还会检讨教部对学生们的性教育课题认真的对待与处理。
 
教正确知识与观念

本人认为,除了在校园里教导性教育,家长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点关心孩子们,多灌输正面的知识,避免以反面教材的方式教导孩子,以免可能教坏下一代。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6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