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独立新闻在线】性教育讲座有多少教育意义?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18033.html


作者/黄祯玉 Apr 25, 2011 01:02:26 pm


  近日读到霹雳班台某华小性教育讲座主讲人用词不当的新闻,也在youtube上看到了有关的片段,这起发生在教育圈内的事件,着实是令人心惊胆跳的。心惊,是因为有关的单位和人士在事件曝光后表示“讲过几百场,都没有什么问题,也没听到有人投诉”;胆跳,则是因为想到那些通过重复又重复的方式、硬“种”进数百个孩子心里的侮辱性词汇,日后将不知道会“长”出什么对孩子具有不良影响的“果”。

某些宗教对婚前性行为这件事情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应该受到尊重的,然而,如果打着“教育”的名堂,采用谩骂和侮辱的方式来污名化不符合主讲人本身宗教教义的人,那么,这样的讲座,绝不应被称为性“教育”讲座,更不适合作为孩童的教育活动。


教育应学习尊重

性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认知的目标(通常是一些资讯的教授,如认识男女生青春期的发展特征、了解身体的差异、明白婚前性行为的定义等等),还包括情意的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性和价值观,如对自己身体的疼惜、对异性的尊重、对生命的爱护、对父母的感恩等等)。对一位专业的性教育工作者而言,情意目标往往比认知目标更重要,而且也是他/她更在意的(当然,实行起来也更具难度)。

在网络和书籍如此普遍的当今社会,有关性教育的资讯的取得是十分容易的,即使不通过老师或性教育工作者,孩子们也能够获得有关的资讯。可是,网络和书籍没办法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尊重、接纳的教育情境,让孩子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焦虑、对异性的好奇)、体验人与人之间(包括男生和女生)互相尊重的美好、珍惜生命得来之不易。

一位老师或性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做到的是,在活动现场通过自己体现对人的尊重来让孩子学习尊重。这一些,也是我们评鉴一场性教育课程或活动是否真正具有教育性的依据。如果孩子们在一场名为性教育讲座的活动中,学到的却是不尊重,内心的感觉是不舒服(不跟着大伙儿一起大声且重复地喊“狗XX”、“奸X淫X”似乎就不太对劲),那么这样所谓的“教育”讲座不仅不具有教育性,甚至还可说是严重违反教育。


教育不应使用语言暴力

另一方面,当主讲人定义只有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性行为才算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性行为、不在此定义中的都属于“狗XX”、“奸X淫X”时,他或许没有考虑到,现场数百名的学生当中,可能也有父母未婚先孕或者非婚生的孩子。当主讲人硬是要全体学生一而再地大声重复那些侮辱性的字眼时,这些孩子情何以堪?他们接下来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他们又将会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
  有关的主讲人事后对媒体表示,他在讲座上教孩子重复辱骂,是为了加强孩子的印象,让他们永远记得“长大之后不要给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就教育方法这一点来说,事实上,加强学生印象、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而且,做为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来达致教育目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语言暴力”绝不是一位肩负教育责任的人所应该采用的方法。

当看到有关人士用这种不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时,现场的师长们也应该要有勇气和责任挺身阻止。就教育目的来说,我们究竟希望学生不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因为害怕“被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还是希望他们学会思考和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婚前性行为的后果与责任进而能够做出成熟的决定?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是不是只要不怕、也不会被人指着鼻子骂那七个字,就可以去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这一场性“教育”讲座的目的让学生害怕以后被人骂的话,或许它可说是达成了讲座的目的,但是,它却离教育的目的甚远。


不应散播恐惧与仇恨

一起引发一阵评论、主讲人澄清与致歉、有关学校负责人表示“以后会谨慎”之后很快就平息下来的事件,当然也会和其他新闻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被淡忘。然而,不会随时间流逝的却是它已经给孩子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老师、学校、教育工作者,我想,只要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造恐惧、散播仇恨,去污蔑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教育性应该永远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

黄祯玉是独中教师

0 意見:

張貼留言